2023年11月,工信部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强调突破高精度传感、高功率执行器和专用芯片技术,以提升环境感知和计算效能。北京经开区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,并注册百亿投资基金,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。北京经开区已汇集110家机器人企业,形成全产业链体系,预计到2025年产值达百亿。全球范围内,人形机器人备受关注,特斯拉发布二代,比尔盖茨看好。人形机器人涉及多模态信息融合和类脑计算,其复杂程度迎合了AI大模型的风口。
工信部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在确立了指导思想的基础上,发布了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,明确了未来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,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布局,以推动产业发展,满足市场需求,提高竞争力。
与此同时,2023年,上海、深圳、湖北和河北等地纷纷发布政策,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。上海市计划到2025年打造10个领先机器人品牌、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和1000亿产业规模。深圳则支持通用大模型研发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,并计划利用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实施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。湖北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原创性研发,提供研发费用补助。河北省出台措施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,并推广基于“机器人化”的智能制造项目。
尽管2024年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可能强劲,但要在2025年实现量产仍面临挑战。业内人士认为,量产取决于产业链和研发生态的完善程度,目前仅一线城市具备此实力。量产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,涉及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逐一实现。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未来走势备受关注,能否立足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并走在产业前沿尚待观察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