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形机器人的 “大脑” 和 “小脑” 是对其核心控制系统的形象化比喻,二者在技术定位、功能模块、技术原理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,具体如下:

一、技术定位与功能差异

维度大脑(认知决策系统小脑(运动控制系统
核心定位负责 “思考与决策”,相当于机器人的智能中枢负责 “动作执行”,相当于机器人的运动神经中枢
主要功能环境感知、任务理解、策略规划、自主决策关节控制、步态规划、平衡调节、动作精准执行
技术目标让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,理解复杂任务并制定策略让机器人实现稳定行走、灵活操作等运动能力

二、技术原理与模块构成

1. 大脑:基于 AI 大模型的认知系统

  • 核心技术
    • 大语言模型(LLM):处理自然语言指令(如语音交互),理解任务意图(如 “搬运零件到指定位置”)。
    • 多模态感知融合:整合视觉(摄像头)、听觉(麦克风)、触觉(传感器)等数据,构建环境认知(如识别障碍物、物体位置)。
    • 决策算法:基于强化学习、规划算法(如 A * 算法),生成任务执行策略(如 “先避开障碍,再沿最优路径移动”)。
    • 知识图谱:存储工业场景知识(如零件规格、操作流程),支持推理与决策。

2. 小脑:运动控制与动力学系统

  • 核心技术
    • 高精度驱动控制:通过伺服电机、减速器(如谐波减速器、行星滚柱丝杠)控制关节运动,实现毫米级精度(如灵巧手抓取微小零件)。
    • 动力学建模:基于物理引擎(如 Bullet Physics)模拟机器人运动状态,计算关节扭矩、平衡参数(如行走时的重心偏移补偿)。
    • 步态规划算法:生成双足行走、攀爬等动作序列(如波士顿动力 Atlas 的动态跳跃步态),确保运动稳定性。
    • 实时反馈调节:通过惯性测量单元(IMU)、力传感器实时感知姿态偏差,动态调整动作(如摔倒前快速调整关节角度)。

三、技术挑战与发展重点

1. 大脑:认知智能的局限性

  • 挑战
    • 复杂场景泛化能力不足(如非结构化环境中的任务自适应)。
    • 实时决策效率低(大模型推理耗时可能导致动作延迟)。
  • 发展方向
    • 轻量化大模型部署(如边缘计算优化),提升实时性。
    • 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:让机器人通过 “实践” 学习任务,而非依赖预设规则。

2. 小脑:运动精度与能耗平衡

  • 挑战
    • 高动态运动时的能耗控制(如快速行走时电机发热导致效率下降)。
    • 硬件成本高(如高精度减速器依赖进口,推高整机价格)。
  • 发展方向

四、协同工作机制

  • 大脑与小脑的交互流程
  1. 大脑接收任务:如 “从传送带抓取零件并放置到货架”。
  2. 环境感知与规划:大脑通过视觉识别零件位置、货架坐标,规划抓取路径与动作顺序。
  3. 指令下发小脑:将 “抓取姿态”“移动轨迹” 等参数转化为关节控制信号(如手腕旋转角度、手指抓握力度)。
  4. 小脑执行与反馈:实时调整关节运动,确保动作精准执行,并将姿态数据反馈给大脑(如 “已成功抓取零件”)。

人形机器人的 “大脑” 与 “小脑” 软件部分的开发和协作,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和精准运动控制的关键。“大脑” 负责智能决策,“小脑” 负责运动执行,二者紧密配合,使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任务。

“大脑” 软件主导开发者

    • 科技巨头与 AI 企业:像百度、谷歌、英伟达这类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企业,凭借其在 AI 算法、大模型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,开发出用于机器人环境感知、决策规划的软件。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,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,能赋予其理解自然语言指令、识别复杂环境等能力。
    • 专注机器人研发的企业:例如优必选、波士顿动力等,它们根据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,开发定制化的 “大脑” 软件。波士顿动力为其机器人开发的软件,使机器人在复杂地形运动时能快速做出决策,保持平衡和稳定。
    • 科研机构: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、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,也为 “大脑” 软件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。一些高校研发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,可被应用到机器人 “大脑” 软件中,提升其智能水平。

“小脑” 软件主导开发者

    • 专业运动控制企业:固高科技、雷赛智能等企业,专注于运动控制技术,为机器人开发底层运动控制软件。固高科技的运动控制软件,能精确控制机器人关节的运动,实现高精度的动作执行。
    • 机器人整机厂商:特斯拉、宇树科技等在研发机器人整机的过程中,会自主开发适配的 “小脑” 软件,以确保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高度匹配。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研发中,开发了专门的运动控制软件,实现其高效的行走和操作功能。
    • 第三方 “小脑” 企业:桥介数物这类企业,通过开发通用的 “小脑” 底层运控算法,为众多机器人企业赋能。桥介数物帮助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完成强化学习运动控制 demo 开发,提升了这些企业的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。

大脑” 与 “小脑” 软件的配合机制

    • 任务规划与指令传递:“大脑” 接收外界指令或自主感知环境后,进行任务规划和决策,将抽象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指令,如目标位置、动作顺序等,并传递给 “小脑”。在机器人进行物料搬运任务时,“大脑” 识别物料位置和目标存放点,规划出运动路径和抓取动作,然后将这些指令发送给 “小脑”。
    • 运动控制与反馈调整:“小脑” 接收到 “大脑” 的指令后,通过运动控制算法将指令转化为对机器人关节和电机的控制信号,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。在执行过程中,“小脑” 会实时收集传感器反馈信息,如关节角度、力觉、视觉等,对运动进行调整。机器人抓取物料时,“小脑” 根据力觉传感器反馈调整抓取力度,防止物料掉落。
    • 协同学习与优化:“大脑” 和 “小脑” 在运行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优化。“大脑” 根据 “小脑” 的动作执行结果,评估任务完成情况,对后续的任务规划进行优化;“小脑” 根据 “大脑” 的决策和实际运动效果,调整运动控制参数,提高运动性能。机器人在多次执行相同任务的过程中,“大脑” 和 “小脑” 不断协同优化,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